新闻动态

THIS NAME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国际著名语言学家Dagmar Divjak教授作认知语言学国际前沿系列报告

发布日期:2016-11-03    作者:     来源:     点击:

(李 毅、贾贻东、张 媛、石 磊、崔泳泳)10月25日至10月28日,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国际权威期刊《认知语言学》杂志副主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Dagmar Divjak教授受邀来我校作认知语言学国际前沿系列报告,本次学术活动由科研处、太阳成集团tyc151、太阳集团欢迎您语言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系太阳成集团tyc151“外语名家讲坛”第三十一讲至第四十讲。报告开幕式由太阳成集团tyc151院长李毅教授主持,我校师生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教师、博士生、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系列报告共分十讲,涵盖了当代认知语言学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认知语言学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国际前沿十讲系列讲座内容及录像,经我校太阳成集团tyc151组织转写、制作后,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系列报告之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定量转向,主要探讨认知语言学家为什么需要定量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基于语言使用的,因此语言习得中语言使用频率和概念固化程度是两个关键要素。频率来自心理语言学,词汇出现频率与语言加工速度的相关性指向了语境,语境多样性是导致语义多样性的真正因素,语境频率具有更高的预测性。认知语言学家更多地关注频率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认为语法来自于语言使用。某一语言项的高频出现,会加强它在记忆中的表征,同时增大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可以自动提取频率信息以及自然语言的分布特征的原因。固化,来自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结构如何来自于语言使用的。语言项目的出现频率会影响其固化程度,这需要数据的支撑。语料库语言学的本质、对语言参数的操作化、研究的具体特点等都有力说明了语料库是提供大量数据的重要来源。但是,对于语言现象背后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变化,仅靠观察语料难以触及,还需要统计方法来达到更加客观的结果,统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描述语言现象还可以实现预测。总之,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式,其许多方面仍处于假设阶段,需要实验或者数据方面的论证,认知语言学的定量转向是一个必然趋势。

系列报告之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四大挑战。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面临以下四大挑战:第一,在语料库研究中,很多语料需要手动标注,如何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第二,在对数据进行统计时,是否能够保证选取恰当的统计手段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第三,我们在创建或测试理论模型时采用人们的行为数据,但这些理论模式是不是都适合行为数据的检验?第四,我们在实施测试行为数据的实验时,是否考虑到语言的本质是否与实验的设计相匹配?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是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正如Lakoff指出的,认知语言学有两大承诺,即概括性承诺(generalization commitment)和认知承诺(cognitive commitment)。如果两大承诺能够融合,那么人类语言所有方面的普遍原则是基于认知的,如果不能融合,那就只能是基于认知进行的概括总结。

系列报告之三:域间映射。时间概念是人类基本认知与语言表达的重要方面之一,人类对时间的感知除了人类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还更多体现在语言中多种表达时间的方式,如时(tense)、体(aspect)。情态(modality)是说话人对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态度,以往的研究多关注情态与式(mood)和时的研究,而忽略了情态与体之间的关系,而斯拉夫语言中情态和体之间关系密切,所有动词都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两种。研究表明,未完成体所表情景无时间限制,完成体所表情景为特定时间点;道义情态是一种规律性存在,可用于任何人、任何地方,由此可用于对未完成体的典型解释,动态情态与特定的情景或人有关,因此是对完成体的典型解释。因此,理解从体的不同意义到不同情态意义需要不同域之间的类比映射这样一种认知机制。具体说,未完成体与道义情态的共同点是时间上无标记性,一般是情景-语类性质,完成体和动态情态是时间上有标记性,通常为情态-语符性质。总之,一般性参数和具体性参数能够确保体和情态之间的域映射。

系列报告之四:少即是多—解析斯拉夫语言。对语言数据进行分类,要确保描述的充分性和心理的现实性。语言学家对语言情态的分类观点不同,多基于哲学和语用学等方面的原因。本研究以van der Auwera & Plungian (1998)提出的情态类别四分法为理论基础,以波兰语、俄语、捷克语和克罗地亚语组成的语料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出于母语者本能的划分和语言学家的理论划分两者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变量包括7个情态形式变量(归一性、体、省略等)和6个情态意义变量(类别、功能、语义等),使用的分析技术是多重一致分析法(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多元回归法(polytomous regression)。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以情态类别为基础的多重一致分析法,对四种斯拉夫语中情态词划分,结果不支持对情态词的四分法;以情态功能为基础的多元回归,分别对四种斯拉夫语中情态词的四种功能分析,结果支持以功能为基础的情态词分类。第二步,为了证明以上初步结论,研究者分别用波、捷、克三国共259名母语者对48个来自语料库的句子(16个情态类别,32个功能),根据提供的解释和例子,对句子情态类别和功能进行选择。另一组母语者(波兰语47人,捷克语32人)凭借母语本能对以上句子中情态类别和功能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句子情态类别和功能的任务中,母语者无法可信地分类;第二组被试凭借本能的分类任务中,分类结果与情态功能的分类一致性程度较好。从而证明,情态词的类别维度缺乏证据支持,而功能维度有证据支持。

系列报告之五:动词整合的程度——从构式看语言使用事件。理论上,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语言结构与使用是独立的,功能-认知学派则认为系统性的结构来自于使用事件并会受其影响而改变。方法上,连续性和离散性的争论未有结果。Langacker(2006)认为无论是连续性还是离散性,都可以用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它们关注的是不同侧面。针对离散性论述,该研究对“限定性动词+不定式”([Vfin Vinf])进行了个案分析,对比俄语和波兰语事件整合的语言表现,提出两个研究假设:一、这一构式象似性地反映出事件整合的程度,可以用事物/关系、that从句和时间三个参数的构式来测量整合程度。二、两事件整合程度形成连接轴(binding scale)。通过建构二元模型,研究发现俄语动词更倾向于使用不同论元和时间事件结构的结合体现整合程度的不同,而波兰语中的不定式事件往往体现出事件的不可分离性。针对连续性论述,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法发现该类构式形成了原型范畴结构,并利用构式搭配分析法探讨动词与构式搭配的紧密度,由此说明,词汇和构式的之间会有或多或少的语义重合。总之,离散性和连续性在语言描述方面各有优势,侧重语言的不同方面。

系列报告之六:词汇频率在句法变异种的作用:何种频率? 许多研究显示,词汇频率并不能代表语料的可接受度,尤其是那些频率比较低的语料。由于语法接受度判断任务是实证研究主要采取的任务类型,因此,确定可接受度与词汇频率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研究通过分析语料库和行为数据中波兰语不定式和That从句的分布,探讨低频语言与可接受度之间的关系。波兰语中存在大量的不定式结构,而that从句的出现频率却比较低(<0.66ipm)。这些频率较低的that从句在本族语者作的可接受度调查中结果不一。研究发现,可接受度的评价任务是基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组成方式决定的,因此,只有在有足够的语言核心结构语料的支持,可语法接受度评价才能较为有效的反映语言现实。

系列报告之七:感官动词的分布规律。本研究将词汇意义是从语境中派生出来的分布假设应用于感官动词的分布调查中。研究者通过控制语法领域的相关变量,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语料库数据,绘制出表达“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动词在形态和句法上的分布图。其中,部分感官的体验成分分布较为集中,很多感官的表达语法化程度较高。研究发现,如果语境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语言结构能够帮助感官受限人士构建相关概念的表征。如果不同的感官动词的相似度较高,感官受限人士能够利用这些相似性建立不同感官之间的投射,从而构建出自身无法体验的感知概念。

系列报告之八:词汇聚类研究。不同抽象程度的语言单位,尤其是语法和词汇,它们可以相互作用,表达出不同的意义。该研究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对俄语中“ways of intending”,“ways of trying”和“ways of contriving”三类范畴下的动词进行分析。各类范畴内的动词表达的是相似事件,构成“近-同义词”(near-synonymy),那么如何测量其相似程度呢?研究首先确定范畴成员,划分范畴边界,分析范畴内部结构,描述范畴成员的特点,然后探讨哪些因素可以用于区分这些语义相似的动词,寻找其语义变化的级差轴。具体来说,研究通过对各个动词形态、句法和语义等行为特征的标注,利用聚类分析法,发现范畴内部结构,并对各次类之间和次类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构式网络可以用以区分“近-同义词”,构式的结构和语义槽的填充及其发生频率,可以有效预测和解释“近-同义词”之间的概念距离。所以,利用分布特征描述语言结构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构式也可以用于词汇。这一研究再次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语法和词汇形成连续体。

系列报告之九:机器与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Divjak教授分别利用三个研究对比了机器自建多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与本族语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近义词选择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论证了基于语料库的概率模型在预测近义词选择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一使用强迫选择任务研究了134名俄语本族语者对特定语境中6个俄语TRY动词(norovit’, probovat’, silit’sja, poryvat’sja, pytat’sja, starat’sja )的使用偏好。之后,将其与自建模型的预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模型与本族语者对俄语TRY动词的使用偏好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模型较少选择pytat’sja而本族语者通常对pytat’sja过度概括而对silit’sja使用偏少;本族语者作为整体的预测准确率高于平均水平。研究二基于18个变量建立了134个虚拟模型用于研究俄语本族语者在6个俄语TRY动词选择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研究发现:134个虚拟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并且其准确率的个体差异要低于本族语者。这说明了人类在近义词选择过程中掌握了哪些语境特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语境特征。研究三将自建模型赋予60个句子中6个俄语TRY动词的概率与俄语本族语者所做的可接受性评估进行了对比,以评估模型预测与本族语者直觉之间的契合度。研究发现:模型预测的某一俄语TRY动词在特定语境出现概率越高,本族语者可接受性越高,但概率低并不意味着可接受性低,因此模型预测概率与本族语者可接受性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系列报告之十: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研究转向,主要探讨和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概述了其核心问题、审视了其研究方法、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回顾和展望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Divjak教授指出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一般认知机制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能力根植于一般认知能力之中,意义即为概念化,语法由使用塑造。之后对认知语言学核心问题进行了概述,指出认知语言学发展最初阶段更关注认知合理性,后来较为关注认知心理现实性,而新兴趋势则注重认知的神经生理现实性。Divjak教授进而进行了认知语言学方法论思考,认知语言学近十年来较为注重量化研究,并用三个具体研究分别介绍了回归分析及统计模型的优缺点,指出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还面临严峻挑战。接下来,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在分别介绍了Dirk Geeraerts的社会符号学理论、 Hans-Jörg Schmid 的固化与规约化模型 及 Jordan Zlatev 的现象学理论之后,指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要考虑社会因素。最后,对认知语言学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指出过去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本体研究,认为语言即为心理现象,更偏向共时、单一语言、单一模式的研究。而近年,认知语言学变得更为多元化,更需要关注历时、类型学及多种方式的研究。最后,介绍了语义行为档案 (Behavioral Profile) 研究方法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指出因其可以帮助研究者捕捉词汇用法、不需要特征分析、可捕捉讲话者亦可捕捉的信息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

Dagmar Divjak教授学识渊博,报告内容详实、视角独特,深入浅出,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语料库及实验研究方法完美融合。大家表示,此次研修班获益良多,希望能在将来的研究中紧跟国际研究前沿,融入更多的实证方法。这10场讲座涵盖了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呈献了系列高水平学术盛宴,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极大激发了师生的科研热情,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上一条:中国财经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届理事长会议在我校召开

下一条:第五届中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关闭